香港海運-認識香港

2023-06-14

認識香港

一八四零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香港本島於1842年及九龍於1860年相繼割讓給英國。做為英國殖民地,不同於過往清朝執政,轉變為各國之間貿易中轉站,可自由進出的自由港口,也讓香港成為國際貿易中心的基礎。

在中國華南沿海地帶,珠江口的東面,與面邊的澳門隔江相對,北距廣州130公里、上海1200公里。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組成。

九龍半島與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因寬闊水深以利於船隻航行,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是香港都市主要發展的區域。

香港的官方語言是中文和英文。大部份華人使用廣東話溝通。一般資訊內容均有中、英文版本,其它像是公家機關都能說英語和普通話,所以英語或普通話溝通不會有問題。

國內宗教部份,國民享有宗教自由,在不同地區設置教堂寺廟等,像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

香港的標準電壓是220伏特,而使用的插頭則為三腳居多。若從外地帶來的電器需要使用變壓器才能繼續使用。

九龍(英語:Kowloon),與香港島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三面環海,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深水埗區油尖旺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連同新界在中國古籍稱為九龍半島

九龍原來只是界限街以南,但在1937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通稱九龍。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1]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根據香港地政總署測繪處於202010月文件顯示,九龍總面積為46.95平方公里[7]。轄下共有5個分區,每區均有其各自的區議會

1968年5月起,九龍、新九龍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過去是先有九龍後有分區[8],但現在已經反過來,「九龍」是指以上五個區的總和。而隨著區議會區界修訂,九龍之範圍亦有變更[註 1]

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中曾使用九龍中、九龍東、九龍南、九龍西、九龍東北、九龍西北和九龍西南等劃分。

1998年至2020年間,香港立法會選舉選區在九龍有2個:

  • 九龍東:包括黃大仙區及觀塘區
  • 九龍西:包括油尖旺區、深水埗區及九龍城區

選舉選區的議席數目根據人口而決定,個別選區的議席數目會因人口增減而或有更改。

香港政區

香港政區香港區議會、以前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同埋立法局各個選舉嘅地方劃分。未有選舉之前,香港政府響行政上各部門會因應自己需要劃分,到家下仍然有呢個彈性。

市區

香港早期政區最出名係四環九約,係香港首府維多利亞城嘅管治分界。而其他地方因為人口無咁多,重係鄉村,就無分得咁仔細。

1963年,當時將維城同九龍分做40幾個區(District)。維城西起,摩星嶺Mount Davis)、堅彌地城Kennedy Town)、薄扶林Pok Fu Lam)、西區Western District)、半山區Mid Levels)、山頂Peak)、西營盤Sai Ying Pun)、中區Central District)、灣仔Wan Chai)、跑馬地Happy Valley)、銅鑼灣Causeway Bay)、北角North Point)、鰂魚涌Quarry Bay)、筲箕灣Sau Kei Wan)同埋柴灣Chai Wan)。

而九龍西起,有昂船洲Stonecutters Island)、荔枝角Lai Chi Kok)、長沙灣Cheung Sha Wan)、北長沙灣North Cheung Sha Wan)、深水埗Sham Shui Po)、旺角Mong Kok)、石硤尾Shek Kip Mei)、油蔴地Yau Ma Tei)、尖沙嘴Tsim Sha Tsui)、京士柏King's Park)、何文田Ho Man Tin)、九龍塘Kowloon Tong)、紅磡Hung Hom)、馬頭角Ma Tau Kok)、黃大仙Wong Tai Sin)、九龍城Kowloon City)、香港機場啟德)(Hong Kong Airport (Kai Tak))、新蒲崗San Po Kong)、佐頓谷Jordan Valley)、牛頭角Ngau Tau Kok)、觀塘Kwun Tong)、油塘Yau Tong)、以及鯉魚門Lei Yue Mun)。

九龍東北鑽石山Diamond Hill (Area))同牛池灣Ngau Chi Wan (Area))都係區,不過因為佢重係半鄉郊,所以歸做地方(Area)。鑽石山同黃大仙以沙田坳道為界。而牛池灣西界係五百呎等高綫。重有黃大仙、九龍塘、石硤尾三區以北劃做龍翔道地方(Lung Cheung Road Area)。當時九龍灣重填緊海,未成一區。油塘同鯉魚門伸到去將軍澳西岸[1]

之後到1970年代市政局改制,裏面分區就成為市區區議會選擇分界嘅藍本。

新界

新界方面,去到1980年代初,就用當其時理民府分區荃灣沙田大埔元朗屯門西貢,同埋上水粉嶺沙頭角打鼓嶺上粉沙打)夾埋嘅北區做劃分,新界區議會亦以呢個做藍本。

香港島

九龍同埋新九龍

新界西

新界東

新界(英語: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與中國大陸深圳市接壤,也是香港境內除香港島九龍半島外的其餘區域。新界可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與九龍半島相連的新界內陸和以大嶼山為主的233島嶼所組成的離島。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至於人口方面,居住於新界的人口大約佔全香港人口57%

現行區域劃分編輯

新界有9個分區,每區均有其各自的區議會

屯門區包括整個屯門新市鎮外,還包括藍地、大欖涌、小欖、掃管笏、龍鼓灘、爛角咀等地。

屯門是位於新界西部的典型的香港新興衛星城。從捷運荃灣站乘公汽、走屯門公路左手是大海,向西前進約20分鐘,可看到白顏色的高層住宅群。 街道的構造與日本的填海造地建起的大型小區極其相似,在眾多的住宅群中,有公園、超級市場、公共市民會堂等,保留了人工的現代氣氛。

在成為衛星城之前的屯門自古就是與貿易漁業聯繫在一起的港口街鎮。遠在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5)已有鹽業及漁業發展,中央政府為保護這些產業,在此駐紮士兵,所以屯門這一名稱也來源於軍隊駐紮守衛的門戶

時代推移,在唐朝(公元618-907年),宋朝(公元960-1279年)有很多為同中國做生意而前往廣州的波斯人及印度人,將此作為居留地,屯門隨之繁榮起來。明朝時(公元1368-1644年)葡萄牙人又將此作為侵略中國的基地,在此登入。清朝(公元1644-1911)末期,英國人將此作為向中國販運鴉片的轉運站,之後屯門並沒有做為貿易港延續到現在,是因為這裡不是割讓的土地,而是租借的土地的緣故。

是新興的住宅區,有道教寺院的青松觀青山寺妙法寺等踏青的觀光名勝。

  • 位置

屯門位於香港新界西部,北接元朗區、東連荃灣區、西臨珠江口、

南面與大嶼山隔海相望。區內中心由西部有青山(高583米)、東面是九徑山(高507米)、北面是圓頭山和元朗平原、南面入海有青山灣。區內中心區被青山和九徑山2座高山夾著,而屯門河則由北向南流入青山灣。屯門的位置離市區比較遠,路面交通主要靠屯門公路(九號幹線)及青山公路連線市,從荃灣乘坐巴士入屯門一般也要半小時,從九龍市區及港島乘坐巴士入屯門一般也要1小時,所以該區住宅和工商業大廈的租金,一向都遠低於市區,只是中環的一半。

屯門區

屯門公路是快速公路,但由於路窄多彎,車禍時有所聞。以前屯門公路經常都會出現塞車。但及後屯門公路多次擴闊,加上三號幹線及九廣西鐵通車,把交通分流,現時問題已得到大大改善。

  •  
  • 交通

屯門與市區的交通主要依靠屯門公路,但九廣西鐵的啟用則提供了另一條往市區的路徑。區內除一般交通工具(如公共小巴、公共汽車)外,還有在1988年落成的輕鐵連線區內及元朗。

主要交通幹道

屯門公路

青山公路

元朗公路

公共運輸

  • 西鐵

屯門站、兆康站

元朗區(英語:Yuen Long District)位於香港新界西北部,是香港十八個地方行政區域之中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元朗區是香港唯一「一區兩」(元朗新市鎮天水圍新市鎮)的區份[a][b],此外發展中的洪水橋新發展區也有大部份範圍位於本區。元朗區屬香港兩個陸地與廣東省深圳市隔河的區之一,另外一個為北區

元朗區由廈村鄉(包括洪水橋白泥流浮山等地)、屏山鄉(包括元朗市中心西部、橫洲天水圍尖鼻咀等地)、十八鄉(包括元朗市中心東部及南部、凹頭大棠等地)、錦田鄉、八鄉(包括石崗等地)及新田鄉(包括落馬洲米埔等地)所組成,是為元朗六鄉。元朗區東北至落馬洲 洲頭,與北區馬草壟相鄰,西南至洪水橋,與屯門區藍地相接。

2016年中期香港人口統計資料,元朗人口614,178[1]面積138.56平方公里,是九龍的三倍,香港島1.8倍,是香港第三大行政區,僅次於離島區大埔

元朗為一沖積平原,也是香港唯一一個平原,大約形成於年間。元朗平原水土肥沃,過去盛產稻米元朗絲苗曾是1950年代在華南一帶的著名米食,可與增城絲苗競爭。居民沿岸建立基圍,養殖水產,包括:基圍蝦淡水魚等,元朗出產的老婆餅月餅也是馳名海外。

由於元朗北部與深圳只是相隔著深圳河,因此在深圳河下游至河口一帶的元朗區東北邊緣(主要包括米埔落馬洲)是屬於香港邊境禁區,需要向香港警務處申請禁區紙才可以進入。在禁區內的落馬洲更是香港連接深圳的一個口岸——福田口岸的所在地。

港鐵編輯

輕鐵於此區共有25個車站,有8條路線行駛或行經元朗,當中天水圍站元朗站可轉乘屯馬綫。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輕鐵是一條輕軌鐵路,全長31.75公里,自1988年起服務元朗及屯門兩區。12條路線中有8條途徑元朗區,其中705706服務天水圍新市鎮761P行走元朗至天水圍新市鎮,610614615行走元朗新市鎮至屯門區,751行走天水圍新市鎮至屯門區。1條只在部分時間服務的短途路線(751P)則在天水圍新市鎮服務。元朗區共有25個輕鐵站,其中天水圍站元朗站可讓乘客轉乘港鐵。

同為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港鐵屯馬綫20031220日通車(前稱九廣西鐵及在2007122日前由九廣鐵路公司營運),其車廠八鄉維修中心設於八鄉。港鐵在元朗區共有4個站,增設1站,分別為洪水橋站天水圍站朗屏站元朗站錦上路站。現在,乘搭港鐵往返元朗區和九龍美孚站只需約20分鐘。

落馬洲支線亦已於2007815日啟用,其新建的過境車站落馬洲站及落馬洲支線管制站亦是位於元朗區,但與之連接的東鐵綫並不能到達本區市中心。

道路編輯

元朗區過去主要依靠青山公路屯門公路大欖隧道及環迴公路(即現在的9號幹線,元朗區內有元朗公路新田公路)連接香港其他地區。因此,一般其他地區發生交通事故,元朗區的對外交通亦同時受到影響。不過,自從香港3號幹線1998年上半年啟用後,元朗區對外交通已大為改善。元朗區也是三條主要公路(青朗公路、元朗公路及新田公路)的交匯處。

市區道路

郊區道路

公共小巴

未來編輯

港鐵

銅鑼灣[注1](英語:Causeway Bay [注2])位於香港島,是一個工商及住宅混合的地區,隸屬灣仔區,原本是當地海灣的名字,因海灣形似銅鑼而得名,銅鑼灣避風塘則在正中,在填海工程后海灣的銅鑼形不復見,但銅鑼灣卻成為了當地整個地區的名稱。港島銅鑼灣的為讀音(長沙灣/土瓜灣為例): 香港粵語常以陰平的作陽平的” [1]。但港鐵卻以報站,故部分市民以稱之。歷史上當地名為銅鑼灣的海灣因為填海而兩度北移,原海灣範圍變成了現今的維多利亞公園,現今的銅鑼灣海灣僅指興發街維園道鴻興道之間的海域,而銅鑼灣地區的範圍東至屈臣道麥連街蜆殼街,西至告士打道天橋,南至銅鑼灣道禮頓道

銅鑼灣主要分為東面的住宅區及西面的維多利亞公園,銅鑼灣、跑馬地一帶早期本屬東區[注3],在香港區議會分區監察政府事務上,1980年代區議會把銅鑼灣北及銅鑼灣南劃入東區,把銅鑼灣中劃入灣仔區,於1990年代亦新增屬東區的銅鑼灣東選區[2]然而在香港政府部門的運作下,以及香港回歸前的立法局選舉分區下(港島中),仍然是以於1963年法定分區為基礎而進行,整個銅鑼灣仍然屬於同一劃區[3]。立法會於2014122日通過的《二一三年區議會條例修訂令》,原屬東區的維園天后兩個選區,於2016年開始改劃入灣仔區議會的範圍,自此整個銅鑼灣均屬於灣仔區。

銅鑼灣地理位置位處香港島的中心,是文娛,酒店和住宅區.文化方面有香港第一間官中男女名校皇仁書院庇理羅士女子中學銅鑼灣天后廟銅鑼灣岳王古廟維多利亞公園香港中央圖書館,亦包括銅鑼灣區內的社會設施民政事務總署銅鑼灣社區中心,銅鑼灣街市和銅鑼灣消防局。

天后大丸砲台山等是銅鑼灣個別地方的俗稱,但沒有具體範圍。銅鑼灣的市中心是由現天后站周邊向現在的砲台山站及香港中央圖書館方向伸展,早在19世紀便在現今銅鑼灣東及天后站周邊進行填海,而現天后站原是香港政府重要機構銅鑼灣裁判司署,香港多數中年以上人士也曾到過此處,而銅鑼灣西邊盡頭東角一帶亦在19世紀進行填海而成為香港開埠以來最重要的碼頭之一。

銅鑼灣位於灣仔以東,北角以西,大坑跑馬地以北,橫跨灣仔區東區:東包括銅鑼灣街市,盡頭為銅鑼灣社區中心,以油街和北角分隔,西至堅拿道天橋(鵝頸橋),南至銅鑼灣道及禮頓道,銅鑼灣道以南屬大坑,禮頓道以南屬跑馬地禮頓山加路連山。其中香港海底隧道維多利亞公園港鐵天后站怡和午炮等則位於銅鑼灣東區部分。天后大丸是銅鑼灣個別地方的別稱。銅鑼灣曾管有大坑掃桿埔北部,填海後南面和北面關係減弱。現今勵德邨南華體育會便是銅鑼灣當年最南部,現今這兩建築地址仍包括銅鑼灣。

東角

現時在崇光百貨附近的東角道,以及東角Laforet商場被稱為東角

位於銅鑼灣西的東角,位於現時在崇光百貨附近的東角道,以及東角Laforet商場(原為東角Nu Face Sogo)。另一方面,因為銅鑼灣東角的稱呼,銅鑼灣東角周邊也有東區的別稱,現時仍保留的痕跡包括禮頓道電訊盈科電訊大廈怡和街華人銀行東區大廈等。而現時銅鑼灣站的位置,地鐵站建成前則經常被稱為東角,指銅鑼灣東角,意思為維多利亞城之東的一個海角。東角的位置大約是現時維多利亞公園與波斯富街之間的地區,即東角道附近。

部分中小學生或較後移民家庭誤以為銅鑼灣只是地鐵站名和地鐵站周邊的地方,40歲以上又是在香港土生土長而有接觸過港島區的人一定會知道銅鑼灣東及西的大概範圍.而現今的香港學生家長不少亦不是在香港長大,所以已經部分中小學生不知道銅鑼灣的意思和所處的地區了.近數年,漸漸聽到銅鑼灣的核心地方被說成北角的核心地方,部分報章報導誤把銅鑼灣的核心地方寫成北角,如香港商報某報導把維園所在地的興發街說成北角。不知道銅鑼灣分區的人只集中在比較後期移民家庭,亦不是主流,但近年有了不少新增的通俗分區帶來了港島以法定地區為地址的混亂,如郵政系統,因為通俗分區沒有一個固定範圍,參看香港行政區劃

銅鑼灣住宅區的居民自東角大丸開業後普遍用大丸來指銅鑼灣東角一帶,大丸結業後普遍使用商場來代替,近年少量在港鐵站建成後才來港定居的新移民家庭使用銅鑼灣來代替銅鑼灣西面商場一帶,而在其餘的銅鑼灣地區則加上主觀的通俗分區或歸入錯誤的法定地區.而其他地區的人普遍使用銅鑼灣來稱呼全區,去大丸一帶或會用大丸代替。

1960年代,銅鑼灣西快速發展,東角的稱呼是在早期正式文件上,因為大丸是香港數一數二的百貨公司[16]。,所以銅鑼灣西由1960年開始被稱為大丸,小巴將開往銅鑼灣西地方的目的地寫為大丸,而大丸成功由百貨公司名變為公共交通工具的地名,除了政府分區外,大丸的叫法很普遍,直到現在大丸結業了20年,小巴的目的地仍然為大丸。在大丸結業後出生的人很少再以大丸來稱呼銅鑼灣西,但有一定數量35歲以上市民仍用此名。[17]

大坑和加路連山

銅鑼灣運動場後方為大坑

主條目:大坑(香港)

大坑北面和加路連山(或掃桿埔北面)50年代前屬於銅鑼灣,早年位於銅鑼灣(東)現在已拆毀的銅鑼灣警署銅鑼灣裁判司署和現在還在的銅鑼灣消防局銅鑼灣社區中心便要負責全銅鑼灣分區的社會工作。現今大坑和加路連山雖然和銅鑼灣有一段距離,但不少地址上仍然是用銅鑼灣大坑,但亦有不少人用只用大坑為地址名。自1950年代填海後,新銅鑼灣面積已經很大,加上市區亦慢慢伸展入內陸本來不及市區發達的大坑內陸和加路連山等地。而大坑和加路連山同被劃為附屬於銅鑼灣的大坑分區。而和銅鑼灣的關係慢慢淡化,但不少地名上仍沿用銅鑼灣。勵德邨南華體育會仍用銅鑼灣名稱為地址亦不算錯誤。但在這兩建築南面(勵德邨入口)的大坑和掃桿埔地區多數亦不會用銅鑼灣。而區議會選舉大坑北面和加路連山同屬B05大坑選區。

大坑和掃桿埔不同於天后,大丸,是香港政府定下銅鑼灣轄下的成區。而1950年東角填海是令銅鑼灣由東向西的伸廷。現在銅鑼灣東西亦是銅鑼灣重心地區。

天后

主條目:天后(香港)

天后是從地鐵站名而衍生出來的通俗叫法,並不是實際存在的地區,天后的定義和理解因人而異,銅鑼灣包括整個天后的地區,如果以天后港鐵站中心劃一個由一個圓型選區般大的大圈,都只包括銅鑼灣命名的建築,包括維園選區大部,未到銅鑼灣街市,包括維園大部。天后選區中間小部銅鑼灣天后廟,及大坑選區北部的皇仁書院和銅鑼灣運動場和香港中央圖書館

現在銅鑼灣東的巴士站名,天后站交匯處的會以銅鑼灣(天后)代表,而北面有銅鑼灣(威非路道)巴士總站。

而天后作為通俗地區名,已經被過分亂用了,每個定義的天后距離很遠,如銅鑼灣中央圖書館及北角威景台摩天大廈及大坑勵德邨。近年不少中、小學生開始用港鐵站名來稱正式地址,如以彩虹為正式地址名去彩虹站一帶的地方,雖然只是很少量的人把天后作為地址的開首,因為天后並不是一個真實的區域,會做成一定郵政上的混亂。一般以小學初中人士居多,最大多數年紀不足30歲。

砲台山

主條目:砲台山

砲台山是指銅鑼灣皇悅酒店以北一帶,包括銅鑼灣街市,銅鑼灣社區中心,銅鑼灣消防局,離砲台山站比天后站更近,所以銅鑼灣東面的北部亦有砲台山的俗稱,而被稱為砲台山的另一半,即油街以北,便是法定分區的北角了。

商業區範圍

在城規會的分區規劃大綱下,銅鑼灣被分入四個區域,銅鑼灣(商業區)只包括告士打道,波斯富街和禮頓道之間的範圍,在分區計劃大綱中是要建設世界性的商業區,此區亦加入了大坑的未發展部分,即大坑西部,作為商業區的緩衝。而銅鑼灣,維園,大坑的已發展住宅區,包括屬區議會灣仔區的大坑東部浣紗街直到李昇大坑小學以及屬東區的大坑上林,都屬H8北角(及銅鑼灣東)規劃區,波斯富街以西如時代廣場部分則劃入灣仔區,禮頓道以南及加路連山則劃入跑馬地,此舉是為了防止商業區過度擴張,影響住宅區的規劃,亦更集中資源在商業區的範圍之中。但其餘大多數分區,如消防,民政分區,仍完整地保留全區。部分地產經紀會誤把原銅鑼灣分入灣仔,北角,跑馬地等,但絕大多數地產發展商會根據1960年代編成的法定分區,如時代廣場為銅鑼灣時代廣場,銅鑼灣東面的酒店以銅鑼灣命名,銅鑼灣維園、銅鑼灣大坑,而非北角維園、北角大坑。因為H8北角(及銅鑼灣東)規劃區包含一半銅鑼灣地區,範圍超過銅鑼灣西的商業規劃區四倍,是全港最大的規劃區之一,而銅鑼灣商業規劃區則是全港最細的規劃區。[18]

交通

本區為港島區的交通樞紐地區,往返不同地區都十分方便。港鐵港島線銅鑼灣站即服務此區。此外,在怡和街軒尼詩道禮頓道告士打道等主要街道亦有大量巴士路線前往港九新界各區。電車則駛經怡和街和波斯富街。而小巴路線則集中在駱克道謝斐道

主要交通幹道

葵青區(英語:Kwai Tsing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新界南部,涵蓋葵涌青衣島範圍,屬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市區)範圍。葵青區面積約21.82平方公里,是新界面積最小及人口密度最高的一區。原本屬於荃灣區一部份,於198541日中分拆出來並獨立成一個區;其區議會最初設立時稱為「葵涌及青衣區議會」,198841日,「葵涌及青衣區議會」改稱「葵青區議會」。據2016年中的統計,葵青區的人口有520,572[1]

葵青區是香港的工商業重鎮,香港經濟命脈之一的葵青貨櫃碼頭即位於此區。眾多工業、商貿大廈座落葵涌;而青衣西南則有大量重工業設施。葵青區也是香港重要的交通樞紐,是新界西北及大嶼山進入市區的首站;區內的葵涌道青葵公路青嶼幹線等道路皆爲重要的主幹道。其中青嶼幹線1997年通車起,就成爲進出香港國際機場大嶼山的唯一道路,直至2020屯門—赤鱲角隧道通車爲止;至今仍然是通往港九及荃葵市區的主要路線。

葵青區北面以和宜合道、城門道、昌榮路、青山公路德士古道北為界,南面以呈祥道及荔景山路為界,西面以德士古道為界,面積1,991公頃,人口約486,000人,區內逾75%的居民居於公共屋邨。

接近九龍西北的葵涌九華徑,由於山勢險要,曾多次於暴雨時發生山泥傾瀉。該區由於鄰近河谷,蚊蟲滋生特別活躍,因此登革熱和全港最高的誘蚊產卵指數曾在該區出現。

深水埗區、沙田區和葵青區的交滙點位於蝴蝶谷,即是在已落成的八號幹線上。

葵青區的填海地頗多,而葵芳葵青貨櫃碼頭醉酒灣工業區也建於填海地上,荔景葵盛石籬石蔭和青衣大部分則屬於山地,中葵涌和舊荔園與九龍接壤的地方屬於河谷的沖積平原。葵青區過去由多個小島(包括芒洲)、德士古半島和青衣組成。葵涌填海後,多個小島和德士古半島已不能再被辨認,現在葵青區只有一個大島──青衣島(包括已被接連的牙鷹洲)。

葵涌以南填海後,原本屬深水埗區的海域,部分變成葵青區的土地,並把昂船洲分開為屬葵青區的昂船洲北部和屬於深水埗區的昂船洲南部。葵青區海域雖然位於新界,其大部分海域仍被香港政府定義為維多利亞港範圍,都會區,而葵青區的青衣島以南海域更與中西區海域相連。

另外很多時被視為荃灣區的大窩口邨醉酒灣、荃灣帝盛酒店及荃灣華人墳場實為葵青區範圍(港鐵大窩口站青山公路以北,及前大窩口工廠大廈(已拆卸並重建為尚翠苑)在德士古道以西,則屬於荃灣區)。而很多時被視為葵青區的梨木樹邨、油麻磡村和國瑞路一帶反而屬於荃灣區

此外若以地理位置作考慮,葵青區更是香港陸地版圖的正中心所在[2](更準確的地點則為葵芳葵涌運動場一帶),參見香港地理

港鐵編輯

道路編輯

幹線道路

市區道路

香港交通

香港有著發達和綿密的交通網,涵蓋公共運輸和私人運輸。根據香港政府交通習慣調查,香港超過九成的出行都是公共運輸出行,是全世界最高[1]。然而2014年交通諮詢委員會的報告指出香港日益嚴重的交通擠塞問題,並指向過去1015年私家車的大量增長[2]

智能電子貨幣支付系統八達通卡於199791日推出,提供現金以外的另一個支付途經。該卡於每一個港鐵車站均有發售,可進行非接觸式支付,除可用於地鐵、火車、公車、小巴、電車、山頂纜車和渡輪等公共運輸以外,亦可用於泊車英里錶、便利店、超市、快餐店和大部分的自動售貨機

香港島多山,導致交通需要頻繁上下山。中西區設有免費(英語:Zero-fare public transport電扶梯自動行人道中環至半山自動電扶梯系統是世界上最長的戶外有蓋行人電梯[3],在早上10時前向山下運轉,之後改為向山上運轉直至午夜,以便通勤[4]

中環至半山自動電扶梯系統設有20條電扶梯和3條自動行人道,全長800公尺[5],垂直爬升135公尺[6] Total travel time is approximately 25 minutes,[3],但多數人都在電扶梯上行走。中環半山行人電梯耗資2.4港元興建,1993年啟用,每日使用人數超過3.5萬人。第二條半山電扶梯建於西營盤正街,是為正街自動扶梯連接系統

物流編輯

葵青貨櫃碼頭香港珠三角的主要貨櫃物流處理中心,目前是全球第八大貨櫃港

香港是國際貿易和航運中心,出口貿易佔國民生產總值約百分之二十。因此,香港的貨車數量非常龐大。[7]

輕型貨車編輯

香港輕型貨車的定義為「許可車輛總重量不超過5.5公噸的貨車」[8]。最常見的輕型貨車在香港俗稱「貨VAN」,也有部分低於5.5噸密斗貨車。現時輕型貨車的登記數量為72,223輛,其中自僱式經營的輕型貨車與物流公司旗下的輕型貨車各佔相當的數量。其中物流公司包括順豐速運嘉里物流等,而自僱式經營的輕型貨車則依賴Call台(例如:勁達)或手機Call車平台(例如:GoGoVan)為主要收入來源。

中型及重型貨車編輯

香港中型貨車的定義為「許可車輛總重量超過5.5公噸而在24公噸及以下的貨車」,而重型貨車的定義為「許可車輛總重量超過24公噸而在38公噸及以下的貨車」。現時中型貨車的登記數量為36,796輛,重型貨車的登記數量為5,546[8],大部分中型及重型貨車皆為物流公司旗下的車輛,主要用途為處理本地及進出口物流的需求。

鐵路是香港公共運輸網絡的骨幹。香港的主要鐵路系統港鐵是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港鐵主要營運連接新界新市鎮、市區九龍香港島大嶼山新市鎮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往返昂坪纜車(索道)系統,來往中國內地區域鐵路以及往來香港與內地各地的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另外亦設有輕鐵系統往來屯門區元朗區。除這間公司外,尚有兩間公司分別營運於香港島地區行走的電車及接駁太平山山頂的纜車系統。

港鐵是香港最大的鐵路運輸系統,其中東鐵、西鐵、馬鞍山線及輕鐵於2007122日因兩鐵合併的關係由九廣鐵路公司租賃予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經營。於2014年,港鐵所有路線累積載客量逾19億人次,當中輕鐵佔22千萬人次,機場快線為1490萬人次,是全球最繁忙的鐵路系統之一。港鐵現時共有14條市區及近郊路線、連接機場的路線、輕鐵系統及纜車系統,貫通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市區及多座新市鎮,有94座鐵路站及68座輕鐵站、合共長306.85公里:

紅磡站羅湖站落馬洲站,連接九龍西油尖旺區新界東沙田區大埔區北區新市鎮及羅湖落馬洲邊境口岸(過境後可接駁深圳地鐵)。全長約41.1公里,共14個車站。其中往來中國內地城際直通車透過此路線直達內地的廣州上海北京西站。

黃埔站調景嶺站,貫通九龍東西兩地以及新界東將軍澳新市鎮,途經紅磡旺角九龍塘黃大仙九龍灣觀塘油塘等住宅/商貿區,全長14.7公里,共17個站。

中環站荃灣站,貫通香港島中區、九龍西及新界西,途經中環尖沙咀旺角等商業區及長沙灣葵涌等住宅/工業區,全長16.9公里,共16個站。

堅尼地城站柴灣站,貫通香港島北岸大部分地區,途經堅尼地城香港大學西營盤上環中環灣仔銅鑼灣北角筲箕灣柴灣等地,全長16.3公里,共17個站。

香港站東涌站,途經中環西九龍荔景青衣島欣澳東涌新市鎮等地(欣澳站可接駁迪士尼線),全長31.1公里,共8個站。

北角站寶琳站康城站,途經鰂魚涌油塘將軍澳新市鎮等地,全長12.3公里,共8個站。

屯門站烏溪沙站,途經屯門天水圍元朗錦田荃灣西美孚深水埗尖沙咀土瓜灣九龍城啟德新發展區城門河東部、沙田圍沙田第一城馬鞍山等地,全長56.4公里,共27個車站。

來往欣澳站迪士尼站,連接東涌線及香港迪士尼樂園,全長3.3公里,共2個站。

海怡半島站金鐘站,途經利東邨黃竹坑海洋公園等地,全長7.4公里,共5個車站。

香港站博覽館站亞洲國際博覽館),途經中環九龍西青衣島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全長35.2公里,共5個站。

來回屯門元朗天水圍,貫通新界西北區,並可與屯馬線連接,全長36.15公里,共68個車站。

來往新界西離島區大嶼山東涌站昂坪站纜車(索道)公共運輸系統,連接東涌昂坪,全長5.7公里,共2個站。

港鐵負責營運及管理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包括整個西九龍站、全長26公里的地下隧道走線及石崗列車緊急救援點。另外,港鐵亦以動感號列車行駛部分往來香港及廣深港高鐵沿線的班次。

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營運行走港島區堅尼地城筲箕灣,及跑馬地之間的電車服務。全長13公里,共7個總站和123個分站,港人又稱「叮叮」。每日平均接載18萬人次的乘客,是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同時是香港歷史最為悠久的交通工具之一。香港電車不僅是港島區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成為外地旅客觀光的著名景點。

營運行走港島中環花園道紅棉路之間,往返扯旗山山頂廣場凌霄閣之間的纜車公共運輸服務。山頂纜車於1888年啟用[9],全長1.4公里,共6個車站,但主要停經中環山頂兩站。

公共汽車(香港稱為巴士)是香港最主要公共運輸工具之一。在香港的公車主要分為3個類別:專營公車、非專營公車及公共小型公車。

專營公車編輯

九巴的兩輛公車;九巴是香港首間專營公車公司

專營公車是香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由5專營公車公司提供近700條公車路線服務。專營公車在香港的歷史請參閱:香港公車歷史

5間專營公車公司如下[10]

九巴主要提供九龍區和新界區專營公車服務, 合共有309條路線和61條過海路線。九龍市區各線公車收費由3.2元至13.4元不等;新界路線的公車車費則由2元至46.5元不等。截至20141231日,九巴已領有牌照的公車約3,850輛(大部分是雙層公車),是東南亞規模最大的陸路客運公司之一。2019 年每日平均載客 280萬人次。

城巴是港島其中一間專營公車公司,經營120條公車路線,其中包括12條港珠澳大橋線、59條港島線、29條過海線、1條新界線及19條服務東涌/機場線。票價方面,港島路線收費由2.7元至11.4元不等;機場及北大嶼山路線的收費則由3元至58元不等。截至20141231日,城巴擁有957輛已領牌照的空調公車。於2014年,每日平均載客達64.8萬人次。

新巴經營47條港島路線、8條九龍/將軍澳路線及34條過海路線。票價方面,港島路線的車費由3.4元至10.3元不等;九龍及將軍澳路線的車費為3.6元至10.5元不等。截至20141231日,新巴擁有已領牌照公車711輛。於2014年,每日平均載客量達48.5萬人次。

龍運提供北大嶼山和位於赤鱲角的機場的專營公車服務,經營19條路線,車費由3.5元至45元不等。截止20191231日,龍運擁有279輛已領有牌照的公車。於2012年,每日平均載客約85,400人次。

嶼巴經營27條大嶼山路線及3條新界路線,收費由3.1元至43元不等。截至2018年日,嶼巴擁有155輛已領牌照的單層公車。於2018年,嶼巴平均每日載客84,000人次。每逢夏季、周日及公眾假期遊客眾多,大嶼山交通特別繁忙。

非專營公車編輯

香港的非專營公車服務,俗稱「村巴」,由不同的公車公司所提供。主要為紓緩市民主要在繁忙時間對專營公車和專線小巴服務的需求,及在一些專營公車和專線小巴行走並不符合營運效益的地區提供服務,應付乘客需求。

公共小型公車編輯

綠色專線小巴

香港的公共小型公車是一種可載客16人或19人的公共運輸工具,主要作為公車和鐵路的輔助和接駁工具。而根據牌照類別和於車頂髹上的顏色,又可分為「紅色小巴」和「綠色專線小巴」。

紅色公共小巴是最初的公共小巴,可行駛香港除指定禁區外之各地區,但事實上,紅色小巴經營範圍已被政府透過禁區方式大幅限制,使得現時服務範圍一般只限舊區,尖沙咀黃埔花園、三號幹線西九龍公路、青衣島(連帶馬灣大嶼山赤鱲角)、鴨脷洲和大部分新發展的新市鎮區域(例如四順地區除順利邨道與新清水灣道外所有道路、上葵涌東部公共屋邨(石籬邨、石蔭邨與安蔭邨)之內街、天水圍全域、將軍澳全域及馬鞍山全域)均禁止紅色小巴駛入。紅色小巴的服務路線、服務時間、班次和收費是不固定和不受政府監管,即使不是,亦會因應各種情況而作出更改,例如塞車時可以轉用較暢通的路線,較爲靈活。截至20206月底,全香港共有1009輛紅色小巴[11]。乘客一般於下車的時候需繳付車資。惟只有少數紅色小巴接受八達通。

專線小巴的服務目的,主要是為某個社區(例如偏遠地區的鄉村)提供與大型運輸系統接駁服務(如港鐵、公車)。全部綠色小巴都有固定路線、服務時間、班次和收費,大部份路線設有固定車站,並需接受政府監管,按規定不得隨意更改。截至20206月底,全香港共有3,340輛綠色小巴,行走362條主路線(67條港島、81條九龍及214條新界)[12]。專線小巴營運較紅色小巴有效率,以每輛小巴平均計算,後者日均載客量比前者低近百分之七十多 (紅色小巴約271,800人次,專線小巴則是約1,102,700人次)[13]

計程車編輯

主條目:香港計程車

香港市區計程車

香港最新引入的豐田Comfort Hybrid市區計程車

在香港行走的計程車(或計程車,香港稱為計程車)分為三類:市區計程車、新界計程車及大嶼山計程車。現時香港共有18,163輛計程車,包括15,250輛市區計程車、2,838輛新界計程車和75輛大嶼山計程車。[14]與公車一樣,計程車過海[a]均需額外支付隧道費及司機所付的隧道費用,除非在過海計程車招呼站只需付單程隧道費。

俗稱「紅的」,車身漆上紅色。市區計程車可於香港九龍新界任何一區及大嶼山石門甲以北、愉景灣二白灣、赤鱲角機場迪士尼樂園深圳灣口岸管制站(港方管制區)港珠澳大橋管制站(港方管制區)接載乘客。

俗稱「綠的」,車身漆上綠色。新界計程車基本上只可於新界區營運,當中又只限於屯門區元朗區大埔區北區沙田區的馬鞍山和香港中文大學,以及西貢區大部分地區(將軍澳除外)營運。另外,新界計程車可使用指定路線接載乘客往返以下地點:荃灣港鐵站威爾斯親王醫院沙田馬場觀塘區順利邨赤鱲角機場的航廈及地面運輸中心、機場快線青衣站坑口港鐵站將軍澳醫院迪士尼樂園深圳灣口岸管制站(港方管制區)港珠澳大橋管制站(港方管制區)

俗稱「藍的」或「大嶼山的」,車身漆上藍色。大嶼山計程車只可以於大嶼山範圍營運(愉景灣二白灣以外地區除外),包括港珠澳大橋管制站赤鱲角機場迪士尼樂園

鄉村車編輯

主條目:鄉村車

香港最後一輛鄉村車

鄉村車,又稱貨巴豬籠車村車,行走來往新界各村和鄰近墟市,是由貨車改裝而成的交通工具。與非專營公車不同,鄉村車以運輸署發出的超額載客許可證營運。而隨著香港境內最後一部鄉村車(來往粉嶺聯和墟萬屋邊的鄉村車)於201711月因香港政府已沒有再為鄉村車續牌而停運,意味著鄉村車服務已進入歷史。[15]

人力車編輯

人力車曾是香港最普及的交通工具,但於2013年,香港只存3名人力車夫。[16]最後一名人力車夫已在2021年退休[17],意味著香港再沒有人力車夫。

香港境內現時設有8個陸路過境管制站其中有6個陸路過境管制站連接中國廣東省深圳市,包括位於羅湖落馬洲的鐵路管制站及位於落馬洲文錦渡沙頭角深圳市蛇口的四個車輛口岸。有1個陸路過境管制站連接中國廣東省珠海市,位於大嶼山港珠澳大橋(車輛口岸)

有關羅湖管制站之資料,請瀏覽下方段落。目前3陸路車輛管制站的車輛流量以落馬洲居首,達到每月1,022,465架次(20069月數據),其次為文錦渡的222,971多架次,連同沙頭角的72,260多架次,每月約有129萬多架次車輛經過各個陸路管制站出入境。 所有口岸通關時間分別為:

落馬洲管制站(皇崗口岸):全日

文錦渡管制站(文錦渡口岸):上午07:0022:00

沙頭角管制站(沙頭角口岸):上午07:0022:00

深圳灣管制站(深圳灣口岸):上午06:3000:00

大嶼山港珠澳大橋管制站:全日

香港國際機場:全日

羅湖管制站羅湖口岸):06:3000:00

落馬洲支線管制站福田口岸):06:3022:30

紅磡管制站06:4523:15

香港高鐵西九龍管制站06:3023:30

中國客運碼頭06:0000:00

港澳客運碼頭:全日

屯門客運碼頭07:0022:00

啟德郵輪碼頭06:0023:00

註:由於歷史因素,及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香港特區政府將有關出入境閘道稱為「管制站」,而中國政府則稱為「口岸」。

接駁交通編輯

專營公車編輯

城巴A21線往來紅磡及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

由城巴營運的A11 (北角碼頭)A21 (紅磡站)A22 (藍田站) A29 (寶琳站),由龍運巴士營運的A31(荃灣)、A33X(屯門)、A36(元朗)、A41(沙田),由新大嶼山巴士營運的A35(梅窩)往來港珠澳大橋香港大嶼山口岸提供公車服務,供乘客於大嶼山港珠澳大橋管制站過境轉乘穿梭公車前往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與港珠澳大橋廣東珠海口岸。

嶼巴B2線往來元朗及深圳灣口岸

由九龍巴士營運的76K276BN73(後者通宵服務)提供往來位於香港新田落馬洲公共運輸轉車站北區元朗區的專營公車服務,供乘客於落馬洲轉乘皇崗口岸落馬洲過境穿梭公車服務前往深圳皇崗

經文錦渡或沙頭角出入境的乘客只能利用過境穿梭公車出入境。

經港珠澳大橋出入境的乘客只能利用過境穿梭公車出入境。

經深圳灣出入境的乘客可乘城巴B3B3AB3X以及嶼巴B2B2P來往屯門、天水圍及元朗。

港鐵東鐵線落馬洲站出入境的乘客可乘九巴B1往來元朗。

港鐵東涌線欣澳站港珠澳大橋管制站出入境的乘客可乘城巴B5往來欣澳。

港珠澳大橋轉車站設有以下公車路線:

專線小巴編輯

落馬洲轉車站設有以下新界小巴路線:

  • 44B:落馬洲轉車站往來屯門站(服務時間:上午05:45至晚上10:59
  • 44B1:落馬洲轉車站往來屯門碼頭(服務時間:上午05:45至晚上10:59
  • 44B:落馬洲管制站往來屯門碼頭(通宵服務時間:晚上11:00至翌日上午06:30
  • 77:落馬洲轉車站往來天頌苑(服務時間:上午06:00至晚上11:50
  • 78:落馬洲轉車站往來八鄉路(服務時間:上午06:40至凌晨12:00
  • 79S:落馬洲管制站往來天水圍(通宵服務時間:晚上11:10至翌日上午06:30
  • 616S:落馬洲管制站往來旺角(通宵服務時間:晚上10:25至翌日上午06:30

港珠澳大橋設有新界小巴路線901往來迎東邨,深圳灣設有新界小巴路線618往來天水圍,落馬洲站則有新界小巴路線75往來元朗。

計程車編輯

使用各口岸的乘客可乘市區計程車往返全港大部份地區(東涌道石門甲以南及愉景灣二白灣以外地區除外),亦可乘新界計程車前往新界東北(即沙田以北)及西北(即荃灣以北)各地區及新界南部指定地區(詳情請看新界計程車)。

過境公車編輯

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港珠澳大橋過境穿梭公車(簡稱「金巴)提供穿梭公車服務往來香港、澳門、廣東珠海三地之間,班次為5-15分鐘一班。公車會途經港珠澳大橋大嶼山管制站,乘客需下車進行出境或入境手續再繼續行程。穿梭公車只於大嶼山港珠澳大橋管制站(香港口岸)、澳門口岸(珠澳人工島)及廣東珠海口岸(珠澳人工島)之間行駛,不會進入珠海範圍。

皇崗口岸落馬洲過境穿梭公車(簡稱「皇巴士」)提供24小時穿梭公車服務往來香港落馬洲公共運輸轉車站及深圳皇崗口岸之間,班次為5-10分鐘一班。公車會途經香港落馬洲口岸,乘客需下車進行出境或入境手續再繼續行程。穿梭公車只於香港境內、香港及深圳之間道路行駛,不會進入深圳範圍。

落馬洲過境公車道是政府於2004816日起批出的6條過境直通公車路線,目的是要規管過境公車營辦商的超班營運及減少落馬洲口岸不必要的擠塞。路線以定點定時提供24小時服務(錦田線除外)。

港鐵中國鐵路部門合作營運的城際客運服務(港人稱之為「直通車」),提供了跨境鐵路客運服務,連接香港與中國內地,1979年開辦。此服務共設3條路線,即廣東線上海線北京線,所有路線的港方終點站均設在紅磡站,香港段與東鐵線共用但不停經所有車站。廣東線目前使用兩種列車運轉,分別是每天多班的九廣通列車(英文簡稱KTT)(港鐵營運)和中國鐵路25T型客車列車(廣深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營運),行走紅磡站常平站*廣州東站之間,其中一班更延長至佛山站肇慶站。而隔日開出的上海線及北京線,分別前往上海站北京西站,分別由上海鐵路局廣鐵集團廣深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營運,列車全列臥鋪,行車時間分別約19小時及24小時。城際客運服務快捷、票價相對比飛機便宜,為不少人所使用,也是重要的跨境服務。

*部份列車不停東莞(常平)站。

廣深港高速鐵路編輯

主條目:廣深港高速鐵路

行人交通設施編輯

戶外行人電梯系統編輯

中環至半山自動電扶梯系統的一個入口

海上交通編輯

碼頭編輯

渡輪編輯

主條目:香港渡輪

境內航線編輯

香港的渡輪服務,大部分由持牌渡輪營辦商經營。截至200312月,香港共有11個渡輪營辦商,合共營辦27條班次固定的領牌乘客渡輪航線,提供來往新界西離島以及港內線渡輪服務。除此之外,尚有兩條航線由天星小輪有限公司專營。此外,當局又發牌給「街渡」,為持牌及專營渡輪未能兼顧的偏遠沿海小村落提供渡輪服務。

香港天星小輪 晨星號(Day Star)

中環尖沙咀

灣仔尖沙咀

天星維港遊尖沙咀 → 中環 → 灣仔 → 尖沙咀

新世界第一渡輪 新輝柒

中環長洲

中環梅窩

坪洲梅窩芝麻灣長洲

北角紅磡

北角九龍城

北角大廟灣(只在每年天后誕前的一天和天后誕日提供服務)

中環坪洲(特別航班來往坪洲喜靈洲)

中環榕樹灣(由附屬公司Island Ferry營辦)

中環索罟灣(由附屬公司城永有限公司營辦)

愉景灣中環

馬灣中環

馬灣荃灣

愉景灣梅窩

坪洲愉景灣(部份航班途經聖母神樂院

北角觀塘

屯門東涌沙螺灣大澳

中環紅磡

水上計程車啟德紅磡尖東中環西九文化區)(目前僅開通了紅磡經尖東來回中環以及中環 → 西九文化區 → 尖東 → 中環的航線)

香港仔模達索罟灣

香港仔海濱公園(珍寶碼頭)-鴨脷洲

香港仔海濱公園(人行地下道口)-鴨脷洲

西灣河三家村

西灣河觀塘

東龍洲三家村

香港仔北角村榕樹灣

香港仔蒲台島(經:赤柱)

馬料水東平洲

馬料水深涌荔枝莊塔門高流灣赤徑黃石

黃石高流灣塔門

黃石 → 南風灣 → 赤徑 → 黃石

西灣河東龍洲

觀塘啟德

長洲長洲西灣

沙頭角吉澳(經:鴨洲

長洲澄碧村

沙頭角谷埔

西貢賽馬會滘西洲公眾高爾夫球場

西貢 → 橋咀島 → 廈門灣 → 西貢

西貢鹽田仔黃魚洲糧船灣滘西洲白臘灣南風灣大蛇灣西灣北灣大浪灣大樹灣晨曦島白沙洲

白沙灣橋咀島廈門灣三星灣滘西洲麻南芴糧船灣南風灣鹽田仔

元朗南生圍山貝河橫水渡

跨境渡輪編輯

金光飛航客輪正在靠近港澳客運碼頭

噴射飛航波音929(Jetfoil)水翼噴射船

香港共有三個跨境渡輪碼頭,分別位於香港島上環的港澳碼頭、九龍西尖沙咀的中港碼頭及機場的海天客運碼頭。多間公司提供來往香港至澳門廣東省多個沿岸城市的航班服務。

因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為防範2019冠狀病毒病之應變措施,所有跨境渡輪服務已於202024日清晨起暫停服務,復辦日期另行通知。

航空交通編輯

主條目:香港航空業

機場編輯

主條目:香港國際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航廈

香港的航運極為繁忙,屬亞洲地區的重要航運樞紐之一。位於九龍城區啟德機場1998年停止服務後,香港國際機場正式遷往位於大嶼山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為全球客運第五繁忙的國際機場,亦是全球貨運量最高的機場。香港國際機場更為東亞的航空交通樞紐,及國泰航空國泰港龍航空(已於202010月停業)、甘泉香港航空(已於20084月停業)、香港航空香港快運航空華民航空的基地。2020年,香港國際機場的貨物吞吐量(包括航空郵件)450萬公噸。

石崗機場位於元朗的錦田,為駐港解放軍的空軍基地,然而亦有限度開放給私人研習飛機駕駛。

直升機場編輯

香港擁有三個主要的直升機場,分別位於香港島港澳碼頭所在地上環信德中心西九龍機鐵九龍站附近及香港國際機場之內。除此之外,香港境內還有多個小型直升機坪,包括位於九龍尖沙咀半島酒店天台、位於長洲東灣海灘及觀音灣之間的直升機坪及多間醫院的天台。

航空交通服務 (直升機)編輯

香港的直升機服務主要由空中快線提供。每日提供香港中西區港澳碼頭至澳門新外港碼頭的航班服務,航程需16分鐘,每日開出56班,堪稱世界上最頻繁的同類型穿梭服務。

港口是香港的主要天然資源明朝大嶼山仍盛産沉香時,香木會運到沙螺灣包裝、加工,再運到香港仔石排灣,然後轉運到現稱廣州的集散地[1]1841香港開埠,早年商業活動以貿易為主,作為中國與外國之間一個主要的轉口港,至今貿易仍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經濟支柱。黃埔船塢是香港當時的一座船塢,為當時亞洲其中最大[來源請求]規模的船塢之一。

從香港島上空俯瞰維多利亞港(攝於200612月)

太平山山頂上俯瞰維多利亞港夜景(攝於20196月)

維多利亞港日景(攝於201712月)

維多利亞港古名尖沙咀洋面[2]中門[3];被英國人相中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後來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先後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清朝中將香港割讓,並以維多利亞港為中心建設香港,做為基地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4]。事實上,維多利亞港一直影響香港歷史文化,亦主導香港經濟旅遊業發展,是香港成為國際大城市的關鍵之一[5]

 

維多利亞港周邊地理(攝影於20115月)

形成編輯

對於維多利亞港的地理成因,學界現時未有定論,其中曾提出的模型包括[6][7]

  1. 港島北岸及九龍半島原為一組岩基batholith),維港因中部被侵蝕及水淹而成[8]
  2. 一顆隕石撞擊而成的隕石坑impact crater
  3. 破火山口caldera)的遺跡

數據編輯

根據2013年的資料,維多利亞港面積為41.17平方公里[9],僅為原水域面積的59%,平均水深達12米。最深的航道是鯉魚門,深約43米,最淺的航道則是油麻地,約為7[10]。範圍東至鯉魚門[11],西至青洲青衣島南灣角汀九[12](該帶水域又稱為「西錨灣[13])及汲水門。維多利亞港潮差1[14]。海港內包括青衣島、青洲、小青洲九龍石等島嶼,以及藍巴勒海峽硫磺海峽及鯉魚門等水道。

維多利亞港的水位高度最高的紀錄為3.96[15],紀錄於1962颱風溫黛襲港期間產生。因全球氣候暖化、大型填海珠江口流出的淡水沉積物,以及南中國海的海流等,在1954年至2004年共50年期間,維多利亞港的水位高度合共上升12厘米,平均每年上升2.3毫米[15]。而且在1987年至1999年期間,維多利亞港的水位更以每年平均22毫米[15]速度上升,升幅是全球水位上升速度的10倍。不過,在1999年後,維多利亞港水位急速下跌[15],至2008年才見底。近年,水位重拾升軌,逼近1999年的歷史高位。

維多利亞港在香港開埠之時頗為廣闊,因為當時兩岸都是天然的海岸線。在今日北角東部,直到1930年代還是一個海灘,而在1970年代時,即使在筲箕灣的碼頭,仍然會有人在岸邊游泳[5]。然而,隨著都市的發展,使污水不斷排入海港裡,使海港受到極大的污染;加上維多利亞港兩岸不斷的填海取地,使海港內變得大浪和湍急。1980年代當香港政府草擬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時,曾建議把海港從維多利亞港外遷到青衣的藍巴勒海峽南丫島外的博寮海峽[16],但未有成事。

葵青貨櫃碼頭位於香港新界葵青區葵涌青衣醉酒灣,在維多利亞港西北部,是香港最主要的貨櫃物流處理中心,目前是世界第二大吞吐量的貨櫃港口(世界最大吞吐量的貨櫃港口是新加坡)及華南地區第一大港[20]1992年至2004年,香港均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21]

葵青貨櫃碼頭佔地龐大,由葵涌、青衣伸延至昂船洲一帶,共有9貨櫃碼頭24個泊位,可停泊最大型的貨櫃船。碼頭的全年總處理能力,超過1800萬個標準貨櫃單位[22]2006年,葵青貨櫃碼頭處理的貨物總量約為16,048千個貨櫃單位[23]

中流作業區編輯

1970年代,貨櫃碼頭開始發展時,貨櫃碼頭可供集箱船隻所裝載的泊位不敷使用,班輪公司為減低船隻等候泊位所造成的損失,決定直接在貨船上分派貨櫃,在海中繫以浮筒或拋海通過躉船來進行裝卸集裝箱,利用躉船將貨櫃運送到附近的碼頭起卸,目的是要輔助貨櫃碼頭的角色[24],成為香港中流作業的雛型。

為方便將貨櫃船的貨物運送至港九各地,香港在維多利亞港兩岸設置多個中流作業區。由於中流作業可將貨櫃船在市區部份碼頭直接進行起卸工作,無需經過貨櫃碼頭起卸,可避免路面上的交通擠塞或所泊位不足造成的延誤。加上中流作業的成本低廉,為不少客戶提供多一種裝卸選擇[24]。現時,香港約有20%的貨物裝卸工作在繫泊或錨泊港內的船隻上以中流作業的方式進行[25]

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夜景是世界上著名的觀光點,是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由於香港島和九龍半島高樓大廈滿佈,入夜後,大廈的燈光使維多利亞港兩岸相互輝映。

美國知名旅行網站Cheapflights.com選舉出香港為「十大天際線」的城市之首[26]

交通編輯

由於維多利亞港分隔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維多利亞港的交通對香港發展尤其重要。1890年代起,早已有渡海小輪往返維多利亞港兩岸。隨著香港經濟發展,維多利亞港的交通設施由原來渡海小輪發展至海底隧道,地下鐵路等現代化設施。

跨海設施編輯

1950年代維多利亞港倡議興建跨海大橋時之模擬圖片

維多利亞港上雖沒有橋梁橫過,但它的底下現時有三條過海行車隧道,分別是1972年通車的海底隧道(紅磡海底隧道)、1989年通車的東區海底隧道,以及1997年通車的西區海底隧道

早在1894年,香港正興建電車系統之時,香港政府便已經有興建跨海大橋的打算,以連接港島及九龍兩岸。大橋上更包括電車系統,希望跨海大橋能成為香港的標誌性建築物。由於當年興建跨海大橋成本高昂,及影響維多利亞港船隻運行,故計劃擱置[27]

二次大戰過後,政府曾考慮天星小輪負荷問題,在1950年代重新研究跨海大橋計劃[27]。當時建議中跨海大橋亦包括海底隧道方案,但因大橋破壞景觀而被擱置。後來,政府於1955年決定研究興建海底隧道可行性。直到1960年代,香港政府決定興建紅磡海底隧道,連接紅磡與銅鑼灣。19728月,紅磡海底隧道通車。

1976年,因紅磡海底隧道擠塞情況未有改善,政府再度研究在鯉魚門興建大橋,連接香港島及九龍東面[28],但其後因影響船隻航道及啟德機場飛機升降再度擱置,後來由東區海底隧道取代。

香港海底隧道編輯

香港海底隧道紅磡灣入口,經常堵車

維多利亞港

維多利亞港在香港島的位置

主條目:香港海底隧道

香港海底隧道又名紅磡海底隧道(簡稱紅隧或舊隧),是香港第一條海底行車隧道,於19728月通車,耗資港幣32千萬元興建。目前,紅隧是世界上最繁忙的4線行車隧道之一[29],也是香港最繁忙、使用率最高的道路[30]海底隧道南端出入口位於奇力島(又稱燈籠洲),因工程關係該島已與香港島連接。北端出入口所在的土地位於紅磡以西,亦為填海所得。隧道使用舊式設計,只有雙程雙線行車,早於通車10年後行車流量已經飽和,往港島方向每天上下午繁忙時間經常出現擠塞情況。因此,除隧道收費外,由198461日起,當局向所有車輛徵收隧道稅,以求減低流量。而該隧道專營權在1999831日屆滿,現已交還香港政府管理。

雖然先後有東區海底隧道西區海底隧道通車紓解車流,但由於西隧收費高昂,東隧的地理位置又不及紅隧方便,故隧道的飽和程度仍日益惡化。在周末及假日前夕,有時到凌晨12時左右仍可見車龍。2006年,平均每日行車量達124,000架次[31]

東區海底隧道編輯

主條目:東區海底隧道

東區海底隧道簡稱東隧,是香港第二條過海行車隧道。隧道連接香港島東部和九龍東部,全長2.2公里,共有5條管道:2條雙程雙線行車管道、兩條為港鐵將軍澳綫使用(將軍澳綫通車前為觀塘綫使用)[32],以及一條容納環境控制系統的管道。隧道南端為鰂魚涌,與4號幹線(東區走廊)交匯;北端的茶果嶺出入口設有收費廣場。

1986年,中信泰富旗下的新香港隧道有限公司以「建造、營運、移交」(BOT)方式獲發東區海底隧道30年的專營權[32]2005年,該公司在有龐大盈利下仍申請加價成功,引起市民很大的迴響,亦使本已飽和的香港海底隧道的車流量而不合理化[31]2006年,平日的行車流量約為61,000架次[31]

西區海底隧道編輯

主條目:西區海底隧道

西區海底隧道簡稱西隧,是香港第三條過海行車隧道,是全港首條雙程3線行車的過海隧道和全港最大的海底隧道。隧道全長1.97公里,連接香港島的西營盤和九龍油麻地附近的西九龍填海區,是香港第1條雙程3線分隔沉管式隧道,並與機場鐵路的第三條過海鐵路隧道同時興建[33]。九龍出入口附設有20個繳費亭的收費廣場,當中4條行車線可隨時改變行車方向,如繁忙時間便可為同一行車方向提供12條行車線。並在油麻地交匯處連接西九龍公路;西營盤出入口的交匯處包括17條接駁天橋、1條下通路和多段引道,連接4號幹線。

中信泰富旗下的香港西區隧道有限公司在1997年以「建造、營運、移交」方式獲發西區海底隧道30年的專營權[34]。因其高昂收費,西區海底隧道車流一直偏低,未能分流香港海底隧道的負擔[31]。於2006年,平均每日行車量只有44,373架次[35],遠低於可供行車數目的180,000架次[30]

香港第四條海底隧道編輯

主條目:香港第四條海底隧道

香港第四條過海隧道是一條計劃中的海底隧道,研究在香港海底隧道東面興建另一條海底隧道。倡議中第四條海底隧道由連接香港島的炮台山和九龍黃埔,並考慮同時興建鐵路管道,以減低第五條過海鐵路隧道的興建成本[30]

有關工程的建議已經響起了一段長時間,以舒緩紅隧的交通流量壓力。雖然先後有東區海底隧道及西區海底隧道通車為香港海底隧道分流,但由於由中信泰富旗下的兩間隧道公司所壟斷,兩隧均多次加價以致收費高昂,加上地理位置不及香港海底隧道方便和過於分散,故隧道的飽和程度日益惡化,使紅隧所承受的壓力愈來愈大。因此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的呼聲再次響起,以抗衡中信泰富對香港過海交通的壟斷[36]

過海鐵路隧道編輯

現時有3條港鐵行車綫亦會穿過維多利亞港,未來更會增加一條,包括:

1967年,政府在檢討香港交通同時,同時邀請英國交通研究部門就香港整體交通作出研究[37]。因此出現首次過海鐵路隧道雛型,在1982年與前地鐵修正早期系統第四期工程一起啟用。此外,1970年亦曾建議在九龍尖沙咀興建另一條過海鐵路隧道連接香港島的上環[38],因為資金及人口問題而拖延。

1985年至87年,因第一條過海鐵路隧道因應港島線通車而開始出現飽和現象,政府決定在維多利亞港東面興建第二條過海鐵路隧道(請參閱東區海底隧道部份內容)。

1989年,因為過海鐵路隧道發展需求,紛紛出現多個過海鐵路隧道方案[39],其中在維多利亞港西面興建過海鐵路隧道相對重要,以便加強機場鐵路接駁能力。同時又因為部份路段與西區海底隧道重疊,一同興建可減低興建成本。

第四條過海鐵路隧道[39]將連接香港島的中環至灣仔填海區及九龍紅磡。此方案沿襲1970東九龍綫的方案[38],並加以改良。最初政府一直是考慮地下鐵路方案,但因1989年的中環至灣仔填海區,而重新規劃。2002年,政府採納九廣鐵路的東鐵過海方案。20064月,兩鐵合併終落實,東鐵綫將通過第四條過海鐵路隧道到達港島會展站,再到達終點金鐘站,將會於2020年後落成。

與此同時,第5條過海鐵路隧道方案亦在1989年提出[39],曾考慮以觀塘綫機場鐵路九廣鐵路(現稱港鐵東鐵綫)連接香港島的炮台山站及九龍黃埔站。由於第四條過海鐵路隧道當時尚未興建,故香港暫時並無興建第五條過海鐵路隧道的迫切性[40]

渡輪服務編輯

主條目:香港渡輪天星小輪新世界第一渡輪服務有限公司港九小輪有限公司

2006年啟用的中環7號渡輪碼頭

尖沙咀渡輪碼頭與中環夜景(攝影於20133月)

過海隧道和鐵路未興建前,渡海小輪是往來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唯一交通工具;香港的渡輪事業亦曾一時興盛。最早的渡輪公司是約在1888年成立的「九龍渡海小輪公司」,由一位波斯拜火教教徒Dorabujee Naorojee Mithaiwala創辦,來往尖沙咀與中環。1898年,九龍倉收購「九龍渡海小輪公司」,並把「九龍渡海小輪公司」,易名為「天星小輪公司」。

香港的發展一直側於香港島一邊,但隨著九龍的發展,市民對於港九之間的渡輪需求日漸殷切,20世紀初期,分別由16間小輪公司承辦來往由中環至油麻地旺角深水埗等地的航線,可是由於太多公司承辦,易生混亂,故港府1919年起,批出專營權予「四約街坊輪船公司」,營辦港九之間的渡輪服務。及至192411日「四約街坊輪船公司」專營權期限屆滿,由香港油蔴地小輪船有限公司接辦服務。

港澳碼頭夜景(攝影於200512月)

此後,有一段長時間大部份航線由油麻地小輪提供服務,主要路線有北角觀塘九龍城及紅磡,中環至佐敦道碼頭大角咀深水埗1980年代初期,港島東區至中環的交通十分擠塞,油麻地小輪曾開辦由太古城至中環的非過海渡輪服務,1985年,地鐵港島綫通車後服務便取消。渡海小輪的服務時間至午夜止,在海底隧道及通宵過海巴士前現前,停航後市民只能等待第2天早上過海,又或者乘搭收費較昂貴(約15港幣)的「嘩啦嘩啦」電船。

1990年代起,由於陸上交通事業的發達,香港政府對渡輪事業沒有大力支持,一些碼頭像佐敦道碼頭大角咀碼頭一類往昔較繁忙的大型碼頭,在西九龍填海後並沒有重建。今天,除了尖沙咀和觀塘外,九龍區就只剩九龍城碼頭和紅磡碼頭這些沒有鐵路連接的區份設有渡輪服務。

過去油麻地小輪還有汽車渡輪服務,駕駛人士如需過海,便需把汽車駛至汽車渡輪碼頭,駛進特製的汽車渡輪過海,沿途可在車上欣賞兩岸風景。1980年代末東區海底隧道通車後,汽車渡輪服務因使用需求大跌,加上營運成本昂貴而終止。近日,由於兩條海底隧道的加價,促使紅磡海底隧道所面臨的交通壓力漸增,有人曾倡議恢復停辦多年的汽車渡輪服務[41][42]

現時,維多利亞港內只剩有天星小輪有限公司、新世界第一渡輪服務有限公司,富裕小輪,珊瑚海船務四間公司提供往返維多利亞港兩岸的航線。另外也有不少公司提供部份航線往返維多利亞港至澳門廣東省珠三角等地。

碼頭

主條目:中環碼頭港澳碼頭 (香港)中國客運碼頭

中環9號碼頭夜景(攝影於200711月)

維多利亞港有多個渡輪碼頭、汽車渡輪碼頭及公眾碼頭。有關碼頭主要是提供往返維多利亞港內的航線,而中環碼頭更提供往返維多利亞港至離島的航線,而在北角及觀塘汽車渡輪碼頭仍提供危險品車輛渡輪服務。維多利亞港亦設有一些公眾碼頭供小型駁船、遊艇、觀光船等作上下客服務。亦有小量的補給和貨物轉運。

維多利亞港上設有2個大型離境碼頭:港澳碼頭中國客運碼頭,來往澳門廣東省珠三角各口岸,碼頭設有出入境設施,可辦理離境手續。

避風塘編輯

海運大廈郵輪碼頭(攝影於20089月)

香港每年夏季時均不時會遭受颱風侵襲,因此,維多利亞港內設有多個避風塘供船隻躲避風雨及停泊,亦有不少經營遊覽維多利亞港以及香港一些離島的船艇,部份更提供娛樂設施和餐飲服務。銅鑼灣避風塘除了是遊艇的停泊點外,也以避風塘菜聞名,以富辛辣及味濃特色的海鮮料理為主,當中的避風塘炒蟹更是香港著名的地道美食之一,昔日的不少食店已「上岸」移到北角至銅鑼灣一帶經營。

郵輪碼頭編輯

海運大廈與郵輪(2008年)

位於九龍尖沙咀的海運大廈是香港目前兩個郵輪碼頭之一。海運大廈於1966年落成,除碼頭外亦設有寫字樓及商場。不少著名郵輪曾在海運大廈停泊,包括曾經是世界最大郵輪的伊利沙伯號

啟德郵輪碼頭則位於前啟德機場跑道盡頭,首個泊位已於2013年啟用。這項工程並不需要在維多利亞港填海。

葵青貨櫃碼頭(英語:Kwai Tsing Container Terminals),早期稱為葵涌貨櫃港Kwai Chung Container Port[註 1]葵涌貨櫃碼頭Kwai Chung Container Terminals[註 2],位於香港新界葵青區藍巴勒海峽兩岸(葵涌青衣港池),是香港珠三角的最主要的貨櫃物流處理中心,對華南極為重要,目前是全球第八大貨櫃港[1]

青衣俯瞰葵青貨櫃碼頭

從空中俯瞰葵青貨櫃碼頭

晚上的葵青貨櫃碼頭

貨櫃碼頭南路一帶

晚上的九號碼頭

1992年至2004年為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香港社會曾就是否興建十號貨櫃碼頭引起討論,而綜合包括人力、交通和土地成本等多方因素。與此同時,葵青貨櫃碼頭的吞吐量自2005年起不斷下跌。2013年,貨櫃碼頭工人曾發生工潮,以抗議李嘉誠旗下公司的待遇刻薄[2]

葵青貨櫃碼頭佔地龐大,位於下葵涌青衣昂船洲一帶沿岸,共有9個貨櫃碼頭,佔地279公頃,提供24個泊位共7,804米深水岸線,可以停泊世界上最大型的貨櫃船。碼頭全年總處理能力逾1,900萬個標準貨櫃單位TEU)。於2005年,葵青貨櫃碼頭處理的貨物總量約為1,400萬個貨櫃單位。

每逢颱風吹襲香港,並且帶來強風或嚴重交通事故,葵青貨櫃碼頭便會逐步停止運作。當風暴過後,前往交收貨物的貨櫃車往往會將附近道路擠至水洩不通,導致公共運輸癱瘓做成延誤,運輸署新界西區議會香港警務處和交通基建管理有限公司就需要啟動緊急事故應變機制應對。

2001年,香港政府開始物色選址興建新貨櫃碼頭,提高當時碼頭的生產力,以便有需要時能提供足夠的港口設施。《2001年港口發展策略檢討指出因為政府原先計劃發展為貨櫃碼頭的竹篙灣已預留位置興建香港迪士尼樂園所以另外提出4個可行地點:屯門西、大嶼山西北、大嶼山東及青衣西南。[9]

政府於20087月公佈,青衣島西南岸是十號貨櫃碼頭的選址

2008年712日,香港政府公布決定在青衣西南海濱填海180公頃,興建佔地310公頃的十號貨櫃碼頭,將該處的油庫重置在新填海的土地上。該碼頭將24小時運作,提供8個可以供給不少於長400米的船隻停泊處。政府亦會興建交匯處,為三號幹線八號幹線及擬建的青衣至大嶼山連接路提供通道(而八號幹線亦可以減輕青葵公路的交通擠壓情況)。香港政府同時指出,填海興建十號貨櫃碼頭將會影響青衣馬灣一帶水質,以致香港漁業受到損害,加上原有土地上有多座油庫及船塢,土地可能受到重金屬污染,故此需要進行大規模的除污工程。

2012年21日,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透過《2012年至2013年度香港政府財政預算案》表示,有關部門已經展開青衣西南發展十號貨櫃碼頭興建計劃的初步可行研究,將會因應研究結果及經濟情況,決定是否執行計劃

2013年227日,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透過《2013年至2014年度香港政府財政預算案》表示,有關部門正在探討建議的技術可行性,以及評估對環境的影響。與此同時,有關部門正在進行《香港港口發展策略2030研究》,更新港口貨運量的增長預測,並且探討如何更善用現有的港口設施,以配合未來發展。預期兩項研究將會同年上半年完成。香港政府將會因應研究結果、經濟情況和持分者的意見等等,考慮是否興建十號貨櫃碼頭[10]

2021年928日,為了回應中央要求解決房屋問題的敦促,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將於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落實龍鼓灘填海計劃,同時考慮將葵涌碼頭遷往屯門新填海土地,而騰出的葵青區市區臨海地日後將會建屋。[11]

鐵路編輯

地底集體運輸系統路綫圖1967年建議方案。圖中「貨港」即今荔景站

1994年《鐵路發展策略》及2000年《鐵路發展策略2000》提出興建港口鐵路線,迄今擱置。

主要道路編輯

香港內河碼頭有限公司(英語:River Trade Terminal Company Limited),簡稱內河碼頭(英語:River Trade Terminal),是香港首個為內河貨運而興建之碼頭,位於新界屯門望后石龍門路201號。

公司在1996年成立,碼頭則在1999年完工,佔地65公頃,由梁栢濤建築師及城市規劃師設計[2]。靠泊碼頭總長度達3000米,共60個泊位。該碼頭為往來珠江三角洲香港間的貨櫃及散裝貨物提供全面處理及存倉服務。公司股東長江和記實業新鴻基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