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快遞為什麼這麼便利?

2021-06-08

分揀、托運、裝車……在北京海澱萬柳東路20號,院內快遞網點200多人每天早上6點就開始忙碌。一輛輛滿載包裹的三輪車像出海的漁船,四散各處,夜晚才能“歸港”。

2004年,葉長林從安徽老家來到北京做快遞員。15年間,他從“快遞小哥”變成了這個快遞網點的負責人。“當時,我們隻有十幾個人,負責了整個中關村區域的快件收派。現在200多個派送員,日均30000票的進出港量,配送區域卻已經縮小到當年的四分之一。”

葉長林說,近些年快遞業快速發展,快件密度越來越大,同樣一個業務員配送的區域則是越來越小。“原先可能一個人配送一條街,到后來配送幾個小區,再往后可能是一棟樓、一個商城,甚至是一層樓。”

新中國成立70年,快遞業誕生至今,也走過了40載。從純人力肩扛手提的“苦力活”,到自動化智能化運營的“人機協作”﹔從農民工創業的“草根企業”,到吸引高端人才不斷涌入的上市公司﹔從單一的快遞業務,到集快遞、快運、金融等多元化業務為一體的平台……短短數十載,中國快遞從成長初期的邊緣行業,蛻變為整個社會的明星行業。

從1到500億

改革開放讓中國快遞有了“速度與激情”

今年4月,國家郵政局發布並解讀了《2018年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2018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突破500億件,全行業員工總數達300萬人﹔快遞企業日均服務達2.8億人次,相當於每天5個人中有1人在使用快遞服務。快遞已經成為衣食住行后人們的又一基本需求。

“從1979年發展到今天這樣的水平,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中國快遞協會會長高宏峰表示,短短40年,中國快遞實現從1到500億的突破實屬不易。

快遞業起步於國外,當時主要靠供應鏈物流開展商務快件業務。中國快遞早期以國有為主,主要是與國際快遞企業合作,開展國際業務。

1979年,日本OCS快遞公司與中外運合作,開始在中國開展國際快遞業務,這是世界快遞首次進入中國,標志著中國快遞的起步,具有裡程碑的意義。中外運也因此成為中國最早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

1980年,中國郵政開辦國際郵政特快專遞業務,開創了我國快遞業。1984年,中國郵政開辦國內特快專遞業務,一年后成立中國速遞服務公司,全面開展快遞業務。直到1992年,中國的快件量接近1000萬。

鄧小平南方談話后,我國開啟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熱潮。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批民營企業敏銳地感受到了這個巨大機遇, 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1993年,王衛帶領6個人在廣東順德成立了順豐速遞。當時他們靠人背肩扛,往來於香港和內地之間,主要運輸商務快件、商務票據、產品樣本等。

同年,申通快遞成立,創始人叫聶騰飛,他帶領一群小伙伴,也是靠人背肩扛,往來於上海和江浙一帶運輸商務快件。

1994年宅急送成立,1999年韻達速遞成立,2000年圓通速遞成立,2002年中通快遞成立,2003年百世快遞的前身匯通快運成立……這一批民營企業,為快遞業的發展注入強大的生機和活力。

此時的快遞業還屬於“草根行業”,讓人津津樂道的是——浙江桐廬,這個小縣城被稱作“中國民營快遞之鄉”,著名的“三通一達”全部發源於此。

“為什麼桐廬有快遞?我自己總結,鄉情、親情、友情是紐帶,本質是信任的力量。上世紀90年代,桐廬的經濟不是太發達,找工作非常難,然后這一幫人有著山裡人的淳朴,因為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相互支持,才誕生了桐廬的快遞企業。”從桐廬走出來的賴梅鬆,2002年創辦了中通快遞,曾經的“草根企業”如今已經成為行業巨頭,今年他們派送的包裹預計突破100億件。

目前,我國快遞業務量已經超過美、日、歐發達經濟體之和,規模連續五年穩居世界第一,是第二名美國的3倍多,佔全球快遞包裹市場的一半以上,成為全球快遞包裹市場發展的動力源和穩定器。

從草根到“明星”

政策和基建讓中國快遞橫向到邊,縱向到村

一個行業的爆發式增長,往往受益於相關政策法規的調整。

2009年有一件大事,新修訂的《郵政法》開始頒布實施。在這之前,由於業務中含有信件性質的物品,民營快遞始終處於灰色地帶,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發展起來比較艱難。新《郵政法》首次將快遞業務納入調整范疇,明確了快遞企業的法律地位,極大地釋放了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為民營快遞企業打開了大門,讓快遞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

高宏峰表示,快遞業的高速發展,關鍵是放開了市場,形成了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充分競爭的局面。數據顯示,2010-2018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年均復合增長率達46.9%,是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的6倍以上,增速居現代服務業前列,成為我國新經濟的代表行業。

快遞業的成長是中國改革的紅利釋放。對此,賴梅鬆深有感觸:“中通從成立到2009年以前,是艱難的生存期。 2009年以后,因為國家郵政體制改革,《郵政法》修訂實施,確定了民營快遞的法律地位,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成長環境慢慢變好了。”

基礎設施建設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新中國70年的發展,不管是客運還是貨運,交通運輸的能力都得到了極大提升,這給快遞業發展提供了一個可靠的保障。

2018年,全國公路有485萬公裡,高速路14.3萬公裡,鐵路13.4萬公裡,高鐵3萬公裡,民航機場235個,運輸飛機3600多架。我國高速公路總裡程世界第一,高鐵總裡程世界第一,高速公路和高鐵的運輸量也排在世界前列。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公路總裡程僅8.1萬公裡,沒有一條高速公路,鐵路裡程僅2.2萬公裡,民航航線裡程1.1萬公裡,隻有12條航線。

交通運輸能力的提升,讓我國快遞服務網點在城市已經實現了全覆蓋,鄉鎮覆蓋超過90%,實現了快遞橫向到邊,縱向到村。

同時,500億包裹能夠高效、快捷地配送到消費者手中,也離不開強大的信息化技術。

今年5月發布的《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8)》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網民8.29億,互聯網普及率59.6%,貧困村通寬帶比例達97%,納入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的貧困縣網絡零售額超過1700億元。中國的信息化建設,為快遞業提供了一個網絡中樞神經,保障了運輸網絡的高效運轉。

一輛農村電商服務車開進便民服務中心。中國郵政供圖

電商是中國快遞的一個特色,它在快遞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倍增器的作用。2003年電商快速崛起,讓企業和消費者對快遞的需求暴增。快遞企業敏銳地感受到這個機遇,紛紛與電商展開合作,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2018年,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6.1億,全國網上零售額突破9萬億元,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7萬億元,這與快遞電商的共同發展密不可分。

從城市到農村

300萬人的堅守讓中國快遞滲透到每個角落

近年來,快遞業的發展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快遞業發展作出重要指示,在新年賀詞中稱贊“快遞小哥”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充分肯定快遞業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和便利民眾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

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來到前門石頭胡同的快遞服務點,看望仍在工作的“快遞小哥”。習近平指出,“快遞小哥”工作很辛苦,起早貪黑、風雨無阻,越是節假日越忙碌,像勤勞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勞動者,為大家生活帶來了便利。

300萬快遞人的堅守,支撐著行業的高速發展。無論是天寒地凍還是酷暑高溫,我們常常能看到“快遞小哥”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穿梭在城市農村。其實,在他們背后還有很多快遞人,分布在攬件、分揀、轉運、投遞等各個操作環節。他們風雨無阻地堅守在各自崗位,就是為了將快遞快速、安全地送到消費者手中。

“最難的就是和客戶的溝通,如果溝通好了,當朋友一樣處,干工作會很順利。”談起剛來北京送快遞的經歷,順豐“快遞小哥”田立春說,那時候什麼都不懂,要一點一點學,包括派件、溝通都是很大的問題,見到客戶還不知道怎麼張嘴。

3年時間,這位平時不太愛說話的“快遞小哥”,漸漸融入了這個還有些陌生的城市,不僅能夠嫻熟地和客戶溝通,還經常幫助新來的同事解決一些問題。

在中國郵政上海郵區中心局,每天8噸郵車對應12輛拖車、2600個全國地名、全國火車發運時刻表……柴閃閃要從無數袋郵件中將物品一件件分門別類。15年的堅守,讓他實現了從一名“85后”農民工到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轉變。

“我喜歡這份工作,這15年對我來說,算是一個心路成長的過程,從一個進城務工的農民慢慢轉變成一個合格的工人。”在柴閃閃看來,郵政這份事業,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責任和擔當。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郵區中心局郵件接發員柴閃閃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汪曉波攝

有一個故事讓他至今難忘:剛進單位的時候,干活不是那麼注重細節,處理郵件弄錯了兩袋,數量就對不上了。這是一批印刷品,特別重,每袋差不多在10公斤以上,一卡車差不多有2000多袋,老班長沒有責怪他,陪著他把這些郵件全部翻了一遍。自此,隻要是自己經手的郵件,柴閃閃絕不允許出錯。

快遞便利了人們的生活,讓更多的農村務工者融入了城市,與此同時,它在服務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18年快遞市場監管報告》顯示,2018年快遞服務制造業形成318個重點項目,涵蓋航天、汽車、電子、制藥、服裝等多個領域,年產生快遞業務量約9.4億件,直接帶動制造業總產值約2269.7億元。快遞企業具有服務“三農”的資源優勢,2018年農村地區累計收投快件120億件,支撐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超7000億元,“寄遞+電商+農特產品+農戶”脫貧模式作用明顯。

“快遞其實是一個橋梁,它是連接商品和用戶、生產和消費的一個紐帶。快遞方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讓消費者花更少的錢買到更豐富的商品,讓我們的農產品賣到更遠的地方,賣出更好的價格。”賴梅鬆認為,快遞企業應該發揮自己鏈接生產和消費的優勢,從“配送包裹”轉向“制造包裹”。在延長產業鏈、豐富產業結構的同時,為服務經濟發展和助力鄉村振興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

快遞業拉近了城市與農村的距離,帶動了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也融入到社會、經濟、民生的各個方面。正是兩者的相互助力、共同發展,讓中國的快遞能夠如此快捷、便利。

從中國到世界

借力“一帶一路”中國快遞正在提速超越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我國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物流業務需求也越來越大。郵政快遞企業紛紛借助這個契機,加快了走出去的腳步。

中國郵政已建設郵政跨境電商倉儲和產業園144個,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建設有11個海外倉,借助與萬國郵聯的合作,覆蓋全球170多個國家。在萬國郵聯2017年發布的“郵政發展綜合指數(2IPD)”中,中國郵政在通達性指標方面排名最高。

民營公司也在積極布局海外業務。今年8月5日,一架滿載貨物的順豐航空全貨機從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起飛,5小時后抵達4300公裡外的印度第四大城市金奈。這是順豐航空在全球的第12個國際航空貨運節點城市。

目前,順豐航空的自有航線已經通達大阪、河內、金邊、達卡、法蘭克福等國外城市,順豐速運的國際快遞服務已經覆蓋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馬來西亞等53個國家和地區。

順豐航空全貨機機隊。順豐航空供圖

2017年,圓通速遞參與了“義新歐”專列(義烏—新疆—歐洲)合作項目,積極借助鐵路,實行走出去的戰略。目前“義新歐”貨運班列已開通10條線路,輻射35個國家,累計往返開行780多列、發運貨物6.3萬標箱,是全國運行線路最多、市場化程度最高的中歐班列。

截至2019年3月,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超過1.4萬列,連接59座中國城市和歐洲15個國家的50座城市,貨物運輸類別日益豐富。

為積極推進國際航空郵件快件運輸,國家郵政局在杭州、鄭州、上海等13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所在城市構建了航空綠色通道,聯合民航、海關等部門簡化通關流程,以提高寄遞時效。

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形成空陸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行業開放發展新格局,下一步,國家郵政局將實施“絲路傳郵”行動計劃,加強與相關國際組織和相關國家的政策溝通,加強郵件快件航空運輸網絡建設,加快中歐班列運輸郵件工作,打造邊貿快遞通道。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跨境快遞業務量達到11.1億件,同比增長34%,支撐跨境網絡零售額3500億元,服務跨境電商能力持續加強。

“我在俄羅斯時,唯一一次網購經歷是購買一個手機殼。當時大概等了4周,對中國人來說,這簡直不可想象。”來自俄羅斯的薩麗娜•阿卡涅娃在一家總部位於廈門的電商平台工作,負責運營以及對接俄羅斯合作伙伴。薩麗娜表示,來自中國的優質商品和穩定快速的物流,正在讓俄羅斯的網絡購物發生快速變化。“現在人們不再需要等待一個月,隻要兩天或者三天就能收到快遞。”

“中國的快遞,其實優勢還是蠻多的,首先是性價比高,同時機制非常的靈活,這個事實已經展現在國人面前。”賴梅鬆介紹,中通正在積極探索和嘗試國際業務,預計今年這方面收入將達到20億元左右。

快遞企業積極探索國際化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成長的過程﹔讓世界分享“中國速度”的同時,也讓自身的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我們中國快遞業今后一定會生成幾家國際快遞巨頭,我相信這樣的日期不會太遠。”高宏峰指出,本土快遞企業走出去,要面對政策環境、法律環境、人工成本等問題,在很多方面還處於弱勢。“但是,中國快遞業發展到今天,不能隻在國內發展,必須走國際化的路子,再難也要走出去。”

寄向未來的快遞

更高效、更智慧、更綠色、更規范

快遞業在發展初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低成本人力資源,依靠成本和價格優勢,以規模效應驅動了行業發展。高宏峰指出,今后快遞業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不能僅停留在“長塊頭”,也要“長智慧”,要從規模驅動轉向技術驅動。

快遞的未來一定是更高效的,如果還是非常傳統的模式,一定趕不上市場發展。

在上海青浦區,圓通、申通、中通和韻達等龍頭快遞企業的總部匯集於此。這裡信息化、自動化、標准化的發展模式,為全國的物流行業樹立了新標杆。“快遞企業大而不強”的固有觀念,在青浦正慢慢發生轉變。

在中通快遞上海轉運中心裡,自主研發的全自動分揀系統隻需要人力完成“將快遞面單朝上”這一件事。通過激光掃描面單上的二維碼信息,快件會根據不同的目的地信息,自動掉落在對應的環保包裝袋中,這大幅提升了分揀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

正在快速運轉的全自動分揀系統。中通快遞供圖

8月20日,在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京東物流展區的無人車、無人倉、配送機器人等智能設備悉數亮相,為傳統的機器人在物流場景下賦予更多的智慧。

無人車基於深度學習算法,能夠准確識別車輛、行人、障礙物、車道線和交通信號燈等﹔配送機器人可實現四輪轉向,行駛軌跡精確﹔無人售貨櫃,可以“掃碼開門”和“關門結算”。

科技的發展正在影響快遞業的未來,同時也為解決人工成本上升、“最后一公裡”和綠色發展等問題提供了新的方案。

“在‘亞洲一號’無人倉,你隻需交代一個任務,智能機械手臂就會通過視覺系統自動識別目標貨物,根據貨物的種類,自動切換不同抓取方式,進行揀選。”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目前京東無人倉在全國已經建成並運營超過50個,實現貨物從入庫、存儲、包裝、分揀的全流程無人化,相較於傳統倉庫運營效率可提升3倍。

“配送機器人拿到訂單之后,會規劃一條路線去執行配送任務。到了客戶取件地點,它會通過短信和電話的方式通知客戶取貨,客戶拿到驗証碼,在屏幕前端輸入驗証碼就可以取貨了。”京東物流無人車研發項目經理鄭宇介紹。

一張小小的電子面單,五年來服務了近800億個包裹,節約資金160億元,節約紙張3200億張﹔採用生物降解塑料的包裝袋,降解周期從200年變為1年可實現降解﹔越來越多的電動配送車投入使用,零排放、零污染……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正是快遞業走向綠色發展道路的一個個腳印。

未來的快遞將更加規范。8月27日,南京郵電大學“快遞學院”正式揭牌,郵政、順豐、蘇寧、京東、“四通一達”等十余家物流企業的快遞員,坐在同一間教室裡,學習“大學第一課”。

行業在發展,科技在進步。隨著無人倉、無人機、無人車等智能物流設備的應用,“快遞小哥”的工作內容將更有技術含量﹔同時,人們對快遞服務水平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這就需要快遞從業者有更專業的業務技能和服務水平。“快遞學院”的成立,為提高整個快遞行業的專業水准,支撐快遞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作為中國經濟的一匹“黑馬”,快遞業在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等方面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談及快遞業的未來,高宏峰說:“中國快遞必須積極適應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求,不斷調整、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章來源為:人民網